平滑资金面波动 存准金考核基数再调整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发表于2016-06-07 11:00点击:
次
央行日前决定,自7月15日起,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的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一般存款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一般存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同时,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交存基数也调整为上季度境外参加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 这是继2015年9月15日存款准备金改为平均法考核后对这一方法的再次完善。机构人士指出,存款准备金考核由“分子平均法”改为“分子分母都平均法”,平抑了不同时点货币市场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波动。将期限拉长来看,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波动性将下降,更有利于防范流动性风险。 利于防范流动性风险 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存款准备金考核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对市场而言,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是否释放或收紧了流动性,而是对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完善和监管层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金融分析师鄂永健表示,鉴于商业银行存款波动较大,特别是月初和月末、季初和季末相差较多,此次调整有利于商业银行平滑资金波动,增强流动性缓冲能力,进而有利于促进市场流动性平稳、降低利率波动。 去年9月15日,央行已对境内的存款准备金考核从时点法调整为平均法,但当时调整的是分子而非分母,即去年9月要求“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分子为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分母为时点)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本次考核修改后,分母的准备金考核基数由考核期末时点数调整为考核期内算术平均数。目前,美国、日本等不少发达经济体都采用这样的考核办法。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李奇霖指出,本次调整的是存款基数,由于月末存款易冲高,将月末存款基数改为平均存款基数,其好处在于平滑了资金面波动,有助于减少金融机构对应急备付金的需求,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拆出资金的意愿。 李奇霖介绍,以前考核准备金采用的是时点法,如季度末考核的时候,就看3月31日或者6月30日的数据,分子是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分母是银行的存款余额,算出的数据必须大于等于当时央行规定的准备金率。而时点法考核的漏洞是,银行可以在期末“操纵”数据。每到月末、季度末、年末就带来存款“大搬家”,带来金融市场的波动。 国泰君安分析师熊义明表示,传统的时点法考核存在时点套利空间,容易引发缴存时点前后货币市场波动。央行人民币存准平均法考核改革采取小步审慎推进做法,体现了我国一贯的渐进式改革特点。2015年改分子,有效降低了考核时点的货币市场波动,但银行仍具有在基数计提时点做低存款基数的动机和能力,未能有效避免基数计提时点的货币市场波动。今年分母也修改后,银行腾挪时点的套利空间基本消除,有利于平滑货币市场波动,防范流动性风险。 平滑离岸拆借利率 本次调整后,按季交纳存款准备金的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存放境内代理行人民币存款,其交存基数也调整为上季度境外参加行人民币存放日终余额的算术平均值。这对于平滑离岸市场波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业内人士介绍,2016年1月25日起,央行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按季缴纳存款准备金,当时规定为按时点法考核。3月31日正好为确定季末缴纳准备金存款基数的时点,许多银行为了避免长达3个月的冻结,将人民币存款头寸甩出,导致离岸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一度跌至-3.725%。 通过本次调整,银行将不再有动机在缴存时点做低存款基数,更有利于平滑离岸人民币拆借利率的波动。中金公司固收报告指出,平均法考核有助于堵上漏洞,考核时离岸人民币季末的头寸不会出现大幅变动,离岸人民币拆借利率也会更加稳定。 “新政将稳定国内流动性和稳定人民币汇率。”平安证券分析师魏伟指出,从宏观趋势来理解,此次调整还体现央行在去杠杆环境中平衡“增长、物价、资产价格和资金外流”四个方面的意图。CPI、实体产出、资产价格和资金外流四个方面,出现任一因素大幅波动,均会触发系统性风险。在此情况下,央行需在维系适度宽松的同时,针对四方面因素适时灵活调整;而对资金面和汇率稳定的强调,正体现了去杠杆过程中的货币政策要求。 另有银行人士表示,此次调整能够防止金融机构冲时点,给予实体经济稳定的流动性预期,让企业得到持续不断的信贷支持,这在经济转型期尤其重要。此外,平均法考核方式在给予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方面更多便利性的同时,也对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 刘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