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孙炜专访:解密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发表于2016-06-01 14:06点击:
次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0日讯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人民币中间价报价商之一--中信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孙炜(兼任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职业操守和市场惯例专业委员会主任)在接受彭博专访时,详细解读了当前中间价机制的制度细节,讲述了每日报价商如何测算、上报中间价的具体过程。他认为,人民币中间价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程度越来越高。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方法:报价行的中间价报价包括“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分为基础部分和人为调节部分。基础部分,报价行需加权计算三个货币篮子(CFETS、BIS、SDR人民币汇率指数)过去24小时保持不变所需要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取该汇率与上日中间价的变化幅度;人为调节部分,各报价商结合自身客盘供求结构、风险偏好、国际外汇市场预判等因素,对基础部分进行一定人为调节得到的加减点幅度,再加上前日16点30分官方即期收盘价,就形成各家银行的最终报价。交易中心在收到14家银行报价后,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平均后得到每日9:15分公布的中间价。14家报价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花旗、汇丰、渣 打、三菱东京日联、蒙特利尔银行。(注: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目前共有30家人民币外汇即期做市商银行) 央行对中间价形成机制的管理: 充分沟通:中国央行在今年2月与14家报价商做了非常深入充分的沟通,目前中间价定价机制已经有了一套可以遵从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比较精致的体系。各方面就价格形成机制取得充分理解和共识后,将相关机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各参与行据此完善内部制度,并对相关的参数进行优化和调整。中间价与各家行的整体报价平均值差距越来越小,各家行报价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这体现出中间价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度越来越高。 报价商构成:14家报价银行可以覆盖市场上绝大比例的交易份额,从市场占有率、覆盖面、专业程度等方面都属于核心的做市商,具有较充分的市场代表性。各报价行不同的的供求结构、交易实力、对于市场走势的观点看法以及交易情绪均在报价的人为调节部分有所区别体现,能够充分表达不同市场参与者的供求。 对于报价行的要求:各行都要有书面的制度,包括清楚的流程、每个环节都要有哪些人介入、报价记录的留存。报价的公正性要求,一是禁止银行串谋报价,防止出现类似于LIBOR操纵的情形;二是要去掉部分最高和最低报价,防止某家报价行利用自身市场优势,刻意朝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去报价。报价的有效性:在每天9:30开盘后的15分钟内,各报价行在市场中的交易报价,原则上不应超过上报的中间价价格和实际中间价形成的价格区间范围。如果一家报价行的中间价与整体报价差距较大,经常被剔除,可能会影响到其报价资格。 央行的职责是确保中间价制度公平、科学,能够形成具有市场代表性共识的机制,这保持了中间价的权威性。至于是否需要干预,完全是根据供求、根据流动性因素去综合考虑。 注:中国央行5月初在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专栏文章里表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但未披露更多细节。 注:《华尔街日报》周二援引接近中国央行的人士称,1月4日,央行非公开地摒弃了市场化机制;这一转变未曾公布,但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据当局意愿调整人民币中间价的老路上。 注: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在微博发布澄清说明,回应个别外媒报道,称这些报道捏造事实,误导读者,误导市场舆论;重申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