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人均利润垫底 去年扩员增编今年裁员千人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发表于2016-05-31 13:39点击:
次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本是对证券行业的调侃,但近日方正证券曝出的裁员20%传闻却生动诠释了这句“调侃”。 方正证券去年并表民族证券,增员85%。而这并没有拉升方正证券业绩,该公司去年人均收入和利润却在上市券商中排名垫底。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走弱,新增投资者开户数量和交易量也急转直下,方正证券本就垫底的业绩更加雪上加霜。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12.64%,4月单月,环比降幅已超50%。 如此内忧外患下,方正证券流出的内部文件显示,公司将通过多种措施提升业务能力,优化人员结构,合理控制成本,裁员20%,而以此计算,被裁员工或达千人以上。对此,中国经济网致电方正证券董秘办,并按对放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方正证券陷内忧外患 据华夏时报报道,方正证券的一名业务人员近日通过社交网络上传了一份内部文件,名为《关于启动组织效率提升的通知》,并称公司已经将其作为年度战略工作重点推进,“要么裁20%,要么降薪20%,方正集团下的命令。”由于担心降薪会引发一些有能力员工的离职,所以选择了更为直接的裁员。 事实上,当券商全行业面临经纪业务步入低谷期的时候,方正证券所遇到的麻烦要更多一些,除了全行业的问题,还有自身的问题。 根据方正证券业已披露的财务数据,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拥有员工8363人,对比公司去年109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和41亿元的净利润,人均实现的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只有131万元和49万元,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收入在25家上市券商当中,排名垫底。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公司去年刚刚完成了对民族证券的财务并表,导致员工数量从去年中期的4920人激增到8363人,增员85%,最终影响到了人均收入和利润。而20%的裁员比例将涉及超过千人。 从外围的行业因素来看,券商行业在2015年的牛市当中多数都进行了扩员增编,但是随着牛市的结束,各家券商经纪业务不得不进行收缩。 压力是摆在眼前的,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两大交易所的统计数据,2015年全行业代理买卖股票和基金的平均佣金率已经从上一年度的0.66 降到了0.51 ,降幅23%,是近年来的最大降幅。 佣金率下降的同时,随着市场转入低迷,新增投资者开户数量和交易量也急转直下,根据中登公司统计数据,整个4月份新增投资者数量只有155万人,较上月减少32.32%,而5月份前三周的新增投资者数量只有84万人;5月份第三周的持仓投资者数和参与交易投资者数都创下一年以来最低点。 对于经纪业务收入占比接近七成的方正证券来说,这种行业气候骤变带来的感受尤为强烈,而公司目前还面临着其他券商没有的内部整合问题。 利润下滑面临“寒冬”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2016年以来,大部分券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今年4月份,有16家券商净利润环比降幅超过五成。方正证券也未能幸免。 从同比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9.23亿元,同比增长4.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8亿元,同比下滑12.64%。 在2015年4月份,方正证券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36亿元、6.28亿元,公司全资子公司民族证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66亿元、2.26亿元,公司控股子公司瑞信方正的两项数据分别为426.76万元、-71.03万元。 而在2016年4月份,方正证券母公司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2.42亿元、0.67亿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76.64%、89.33%,全资子公司民族证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0.37亿元,同比下滑幅度分别为74.35%、83.63%。 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方正证券和大部分券商一样,在A股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业绩都面临较大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5年,方正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人员为129人,投资银行业务人员为276人,自营与信用业务人员为83人,机构与销售交易业务人员为54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方正证券拟对公司进行人员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把控制成本提上了日程。 根据方正证券内部规划,公司2016年分别采取了核定收入利润率、薪酬收入比等指标,在鼓励持续做大业务的同时,也要求各条线树立严格的成本意识,量入为出,提高成本管理能力。 数据显示,2015年,方正证券经纪及信用交易成本为24.73亿元,同比增加92.54%,自营投资成本为1.32亿元,同比增加444.58%,投资银行成本为2.99亿元,同比增加31.43%。 方正证券上述负责人表示,将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推动业务协同、降低管理成本,具体包括建立投入产出挂钩机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在建立投入产出挂钩机制方面,方正证券将进一步将人员编制与业绩产出紧密挂钩,在参考行业市场数据和公司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条线考核指标、人均产出、人数市场对标结果等因素核定人员编制。